教师教育研究

  •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理论建构与实证测量

    刘伟;李琼;

    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构建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体系,并编制有效测量工具,对250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施测。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育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文化育人素养、支持服务素养和学习研究素养五方面,呈同心圆生长模式;所开发的专业素养问卷测量性能优异,可有效用于教师培养与评价。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总体处于中上,具体素养参差不齐,专兼职和不同学段差异显著。研究对于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实证价值。

    2025年04期 v.37;No.22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 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何以存在

    柳士彬;李嫣然;赖林;

    教师教育学是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兴学科,其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产生和存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历史演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多维视角来看,教师发展如同孕育学科成长的“生命种子”,是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的逻辑起点。同时,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也催生着学科知识面向时代变化、教师主体参与和跨学科整合,不断寻求内生增长与外延发展。尽管如此,为确保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优质高效引领,还需要健全知识准入机制:面向“中国问题域”,强化学科知识本土性;坚守“教育家精神”,保障学科知识价值性;对标“新质生产力”,凸显学科知识系统性。

    2025年04期 v.37;No.220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 莫比乌斯环:科学教师学科知识内循环困境的成因与突破

    张军;

    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不但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等揭示我国中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发展困境,发现存在中学教师-师范生-中学教师的内循环现象。中学阶段存在应试型学科知识范式,职前科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与中学脱节,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中学科知识缺位,资格认证对学科知识要求不高等四个方面是导致科学教师学科知识内循环的主要原因。为了突破科学教师学科知识内循环困境,应该变革教育评价机制,发展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优化科学教师学科培训,完善教师资格与认证制度。

    2025年04期 v.37;No.22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 “期待”还是“威胁”:师范生AI意识类型及其TPACK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袁培丽;陈昱泽;王兴洲;宋萑;

    AI意识反映了个体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其职业发展中产生影响的认知与态度,影响着个体对人机协同工作的信念与行为选择。全面把握师范生的AI意识并加以引导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地方师范院校10752名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通过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了六种AI意识类型:“事不关己型”“低威胁低期待型”“低威胁高期待型”“中威胁中期待型”“中威胁高期待型”“高威胁高期待型”。六类师范生的TPACK水平有显著差异,高期待组别的师范生的TPACK水平相对更高;此外,师范生的技术自我效能感与AI信任水平越高,越容易形成高期待型的AI意识。这些发现突破了现有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启示。

    2025年04期 v.37;No.220 24-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价值、风险与对策

    陈晓前;闵兰斌;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契机,以“教育伙伴”“助教”“幼儿伴读书童”三重角色赋能保教实践。但技术应用潜藏风险: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易导致倚重技术而弱化传统教学技能与人文互动,偏离教师专业发展逻辑;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不高,部分面临“掉队”困境;可能弱化教师角色独特性,引发伦理争议;资源差异加剧“智能鸿沟”,掣肘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对此,需通过系统化培训强化教师技术应用主动性,以“问商”培养提升精准应用能力,借伦理规范框定应用边界,基于教师个性化数字画像定制发展路径,最终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37;No.220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 智能教育变革中的教师准备:GenAI课程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段伯渊;王凯;张春雨;李文杰;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深度应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掌握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并使其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是顺应教育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229名在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在技术接受模型(TAM)与自我决定理论(SDT)视角下对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准备程度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教师AI素养正向预测教师的GenAI课程融合准备,感知学校学习支持则不能直接预测教师的GenAI课程融合准备。胜任需求在教师AI素养、感知学校学习支持与GenAI课程融合准备间发挥中介作用,自主需求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建议应构建教师GenAI技术支持体系,促进教师GenAI素养的发展,实现GenAI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37;No.220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 既成与生成:教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价值窥视与实践证成

    梁晨;王晓丽;

    知识是教师高质量教学的核心资源,数字化时代迫切需要教师构建体系化的知识,形成自主知识体系,这对于教师进行有准备的教育、形成个性化教学、建构自我教育学等方面都有所裨益。从结构上来讲,教师自主知识体系以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学科性知识为核心,实践性知识为参照,方法性知识为中轴,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在教师自主实践中需要直面学科知识,在“破”中实现教师自主知识体系的深层建构,根植理论和实践知识,在“立”中实现教师自主知识体系的向“心”凝聚,巧用方法性知识,在“觉”中实现教师自主知识体系的展开。

    2025年04期 v.37;No.220 48-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 教师数字负担:现实表征、生成逻辑与消解路径

    王兆璟;李洋;

    随着信息科技时代向数字技术时代迈进,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这一历史机遇深刻影响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数字负担源于教师为适应数字社会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而产生的压力。梳理教师数字负担的现实表征,分析其生成逻辑并探索其消解路径,既是当下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究其根本,科层制体制下的制度压力、现代性场域中的时空困境以及技术主义引发的主体焦虑是导致教师数字负担生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从重塑理念、重构关系以及重建体系等三个维度推动教师数字负担的消解,为教师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2025年04期 v.37;No.220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 具身师德学习路径的现实创建

    裴淼;吴宇航;刘乔卉;周琬琦;

    师德师风的涵养与培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已有师德师风的培育方法仍将教师置于“被规训”的客体地位,湮没了教师在师德发展中的主体性,易折损师德培育的预期成效。具身师德学习强调教师身体在师德学习中的能动参与,主张师德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身体在师德学习中的复归或将为上述困境的化解另辟蹊径。基于具身师德课程与培训的现实开发与实施经验,结合前期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创建具身师德学习路径内涵与具体阶段,将师德困境创设作为起点,历经师德概念具身隐喻学习与师德案例具身模拟学习两大阶段,在此过程中涉及身体体验、反思对话、意义建构等环节的动态互动,有益于引发教师师德知情意行的转化和成长,为我国师德的涵养与培育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

    2025年04期 v.37;No.22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 我国婴幼儿照护师资供给的现实困境与主体责任分析

    潘海丽;赵岚;

    新时代我国婴幼儿照护事业高速发展,但师资供给的数量与社会现实需求、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师资角色与师资身份认同、供给政策与师资保障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如何纾解这些矛盾的堵点,保障师资有效供给,成为供给侧——政府、高校和市场三维师资供给主体必须深入省思的问题。推进婴幼儿照护师资有效供给应进行系统性变革,通过不断加强过程管理,为师资有效供给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专业引领,矫正师资供给质量的偏离;重视多元对话,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构建有效的师资供给体系等。由此可纾解婴幼儿照护师资弱供给与强需求之间的堵点。

    2025年04期 v.37;No.220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 师范生学习教育家精神意愿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赵英;张剑兰;付钰;

    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地方省属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内涵认知、学习动机、自我期望3大内部因素和榜样教育、学校教育2大外部因素对师范生学习教育家精神意愿的影响作用,以及自我期望在该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内涵认知对学习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自我期望、学习动机、榜样教育、学校教育均对学习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自我期望在榜样教育、学校教育、内涵认知与学习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高校应创新育人方式,重视教师榜样的引领作用,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家精神学习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功能,激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涵养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

    2025年04期 v.37;No.220 75-8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0 ]
  • 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循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卢立涛;唐程;翁雨轩;

    在循证理念指导下,循证素养成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备素养,影响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改革。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循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向专家开展两轮的指标意见征询以修订指标体系,建构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循证知识、循证能力、循证情意)和1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循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还采用量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解释力。该指标体系回应了循证的教研改革需求,凸显出循证教研素养的语文学科特性,具有较强的指导功能。

    2025年04期 v.37;No.22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 高校毕业生因何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

    祝军;岳昌君;王颖;

    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选择分析框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少数民族、县乡生源、父母一方职业为管理技术类的毕业生选择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概率更大;越看重专业对口、福利待遇、兴趣爱好和工作稳定性的毕业生选择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可能性越大;专业成绩越好、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选择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概率也更大。高学历层次、具有实习经历、具备职业证书、重视专业对口程度和福利待遇等因素对毕业生的从教选择影响效应更大。研究建议,要强化制度保障,提升职业吸引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激发大学生从教职业动机;拓展实习实践渠道,精准对接师资供需;加强衔接协同,为毕业生提供职后发展支持。

    2025年04期 v.37;No.220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 地方师范院校“乡土”培育对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的影响研究

    牟萍;徐辉;孔令帅;

    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乡土情怀是影响公费师范生扎根乡村的重要因素,也是公费师范生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地方师范院校“乡土”培育与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公费师范生乡土认知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政府政策支持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理论模型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地方师范院校“乡土”培育对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有积极影响;公费师范生乡土认知具有中介作用;政府政策支持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要发挥地方师范院校“乡土”培育对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生成的积极作用,重视政府政策支持,厚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

    2025年04期 v.37;No.220 99-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 幼儿园教师观察的身体之困及返身路径——基于身体现象学的审思

    单翠萍;冯江英;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幼儿园教师通过观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儿童的理解,持续改进和优化幼儿园保教质量。本研究从身体现象学官能、身心、身界统一的视角审思当前幼儿园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园教师观察存在“身体之困”,一是割裂官能统一,将观察等同于简单观看;二是割裂身心统一,将观察等同于机械记录;三是割裂身界统一,将观察等同于被动到场。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的反思,提出了幼儿园教师观察的返身路径,一是关注身体的诸多官能,由“单一观看”走向“多重感知”;二是激活身心的自然联结,由“感觉经验”走向“生命体验”;三是彰显身体的主体姿态,由“被动到场”走向“主动连接”。

    2025年04期 v.37;No.220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 平衡多样与普适:欧洲“融合教师专业学习项目”的理路框架及价值取向

    王梓雯;王云峰;刘春玲;

    在国际融合教育理念发展与欧洲融合教育实践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欧洲特殊需要与融合教育发展署牵头联合区域内26个成员国,以“融合教师专业学习项目”为推手,构建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普适性指导框架,寻求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新方向。“融合教师专业学习项目”依照一理念、两阶段、三框架的逻辑理路推进。其中,三框架中政策框架突出全面性和优先性,能力框架体现结构特征和演变发展,实施框架侧重统筹整合。“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学习项目”彰显支持所有学习者、面向所有教育者、连通多元利益者的价值取向。

    2025年04期 v.37;No.220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 德国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的规制与治理

    唐慧;

    在社会深刻变革之际,教育体系和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于数量庞大的在职教师来说,唯有依托系统化的进修和继续教育,方能有效应对变革带来的能力更新需求。德国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内涵诠释,教师有进修教育义务,受到公务员法、学校法、教师教育法及其它若干特定法规的规制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德国通过确认多元责任主体、构建结构模型、丰富活动方式等举措,积极推动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的系统化建设和有效治理。

    2025年04期 v.37;No.22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