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明超;翟雨辰;朱晓宏;
教育家诞生于实践,教育家精神是对其自身实践的生动写照。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一位教师都拥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理论基于意识的意向性,阐释了意识的发生与构成原理,为理解并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理论视角。教育家经历了从热爱教育事业到专业化发展,再到拥有实践智慧的成长进阶;呈现了教育家精神从教的意向发生到权威形象塑造,再到躬耕实践态度养成的基本路径;揭示了教师由教的理论内化为教的意识,引起教的行为发生的专业素养发展原理。践行教育家精神,需要讲好教育家成长故事,激活教师之教的意向;向教育家学习做教师,形成有理论的实践自觉;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助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2025年03期 v.37;No.21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奕霏;胡中锋;阮婷婷;
卓越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卓越教师的有效培养有赖于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及评价标准的把握。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卓越教师概念界定及评价标准,立足时代发展和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突出本土化教师教育发展特色,对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予以界定,认为卓越教师是新时代关系型劳动者,并从客观世界关系维度、本体关系维度、他者关系维度、现代技术关系维度,构建卓越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最后就卓越教师关键特征进行画像描绘。
2025年03期 v.37;No.219 13-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郭芳;
特级教师是中国教师的杰出代表,研究其成长历程既可以为师范生培养提供范本,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其教育实践成功的奥秘。研究发现:特级教师都有十分明确的自我建构意识,其职业生涯一以贯之的线索是自觉追求自我建构。教师自我建构的构成要素包括工具理性层面的个体自我、伦理价值理性层面的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纵向时间脉络依据特级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展开,并呈现不同特征。入职阶段教师个体自我的工具理性建构特征是从懵懂到教学能手;成熟阶段教师关系自我的伦理价值理性建构特征是从情感冲击到关系至上;专家阶段教师集体自我的伦理价值理性建构特征是从关注独特自我到引领他人。
2025年03期 v.37;No.21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韩诺;罗仁杰;
艺术教师教育体系是推动我国高质量专业化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由艺术教师教育治理体系、艺术教师教育学术体系、艺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与艺术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所共同构成的统一体。需要分别以四个子体系为向度来建构起整全的艺术教师教育体系。未来艺术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应立足本土、面向未来,凸显体系规范性;统筹二元一体的艺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巩固体系实践性;基于三大相关基础学科建构艺术教师教育学科,强化体系支撑性。以此促进我国艺术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学科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2025年03期 v.37;No.219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殷恒婵;邵婷;
构建体育教师教育学既是我国教师教育特色化的内在需求,又是体育学科知识分化的必然走向,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系统化梳理、分析、提炼,首次提出体育教师教育学概念。体育教师教育学作为一门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的学科,内容包含了体育教师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包括体育教师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知识体系,外延包括体育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依据体育教师教育学的三大体系,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体育教师教育学的建议。
2025年03期 v.37;No.219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宋国语;黄嘉莉;
教师培养体系质量攸关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与教育质量,但当前体系在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论,系统综述2001年到2024年间50篇实证研究,梳理教师培养体系结构性矛盾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主要问题包括:区域供需分布不均和协调失灵;学历层次与教育需求错配;院校培养功能弱化且院校间协同有限;师范专业设置适配性与多样性不足;学段学科特定领域教师短缺与需求错配;培养制度的系统性与激励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论视角,认为结构嵌套下的矛盾涌现、自组织效能低下以及反馈机制的适应性不足是主要根源。据此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增强体系应变能力。
2025年03期 v.37;No.219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文智;朱梦华;
探究取向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范式之一,其内涵却时常与研究取向或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等混淆。本文在澄清教师探究与教育学术研究差别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探究和研究两种教师教育取向的综合分类框架,以厘清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样态。对探究取向教师教育典型实例的考察,说明了研究型大学何以不简单挪用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法,而以更精细合理的方式构建教学与研究的连接,在坚持实践性的前提下提升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可能路径。
2025年03期 v.37;No.219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雁;罗晓雯;傅王倩;
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使命是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存在主义职业理论,师范生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其生命意义感,从而促进其职业使命。结合资源保留理论,教育实习经历对此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调查了439名特殊教育师范生,发现其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现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职业使命之间呈现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中介了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使命的影响;并且,教育实习经历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核心自我评价和职业使命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关注师范生个体特质资源、重视教育实习经历等举措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
2025年03期 v.37;No.219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郑兰琴;史喆;高蕾;傅骞;
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变革,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研究发现职前教师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势必阻碍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升职前教师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本研究利用大语言模型赋能职前教师的协作问题解决。研究选取某师范院校的78名职前教师,实验组基于大模型助力协作问题解决,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协作问题解决。结果表明,大语言模型能够显著提升职前教师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效果和深度,也不会增加认知负荷,但对协作问题解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于切实提升职前教师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37;No.21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朱洪翠;杨跃;
研究运用协作自我研究方法,考察了“我”从中学教师成长为学科教师教育者经历的专业身份认同发展阶段,探讨了各阶段身份认同样态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在动因,提出了促进学科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的行动策略。在“入场”“在场”“争场”“融场”四个阶段中,“我”的专业身份认同先后表现出“游移”“行动”“协商”“统合”四种样态;在认知建构、情感认同、冲突调适和规范重构的动力推进下,“我”的专业身份认同不断得到砥砺,最终实现蜕变。通过构建连续认知体系、搭建情感共鸣系统、培育认同调适思维以及完善持续反思制度,高校和个体共同努力,促进学科教师教育者形成稳定、一致的专业身份认同。
2025年03期 v.37;No.219 80-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静静;马颂歌;魏峰;
为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诸多民办高校开展教师培训,但培训效果难以转化为学生收获。研究以L市S民办大学为个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调研培训方、校方、参训教师与学生等核心主体,发现转化困境主要源于:行动者教学质量观念偏差造成的认知阻碍、学校“问责与评教”制度束缚导致的行动阻碍、行动者身份迷失引发的情感阻碍。三重成因通过“观念延续、制度叠加、责任固化”的作用机制,使行动者网络在培训转化的有效实践中走向松散。研究建议民办高校以“平等对话”缓解观念冲突问题、以“教育实践逻辑”反思转化中的成效问题、以“多主体协同机制”打破角色与责任固化僵局。
2025年03期 v.37;No.219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丁俞文;陆彬蔚;许锋华;
加强学前教育师资的高质量供给愈发重要,师资供给问题源于公共政策诉求与师范生从教意愿之间的有限理性冲突。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深度访谈某部属师范大学的32位学前教育师范生,剖析其从教意愿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类型可分为积极主动型、谨慎预期型、被动妥协型及消极排斥型。院校价值和培养方式、专业性向和信息资本、教育政策和职业环境分别构成资源价值、个人实力、社会结构这三个环节,师范生的理性追求环节包括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这些环节在有限理性下互动,生成并改变从教意愿。其中,教育情怀能让师范生实现理性融合并驱动从教,但待遇保障不足、信息壁垒、价值观念差异等有限理性冲突会阻碍师范生积极从教。改善师资供给需培育师范生的社会理性和积极理性,强化教育政策和幼师职业环境的制度理性。
2025年03期 v.37;No.21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耿素素;
师徒结对在我国教师教育中具有丰厚的实践土壤。既往研究较多是从教育学或管理学的视角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而从社会学或心理学角度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观察视角,构建师徒结对场域分析框架,对师徒结对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由于其自身合法性地位,被“嵌入”到师徒结对场域中来,呈现出“意愿相左、指导受限、制度失衡、文化流俗”等实践困境和想要“逃离”的心理倾向。在聚焦影响师徒结对实践困境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从“学校管理者、师傅教师、徒弟教师”三类行为主体出发,尝试提出“平衡利益诉求、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反思实践”改进建议,以期为改善师徒结对实践现状有所助益。
2025年03期 v.37;No.219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毛圣璇;余凯;
家长投诉是家长监督学校办学与教师行为、反馈意见诉求和维护教育权益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却呈现出扩大化和非理性化趋势。作为一种外部问责形式,家长投诉通过问责的“象征符号”与“可能风险”触发教师问责机制,对教师工作产生约束与影响。通过对教师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发现,家长扩大化投诉容易使教师陷入家校关系的“工作疲劳”状态,表现为工作负担加码、情绪负荷过载、规避意识增强和专业行动受限,并反映出教师在问责环境中面临着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和行动冲突的三重失序。需要从制度优化、信任建设、学校支持等方面着手,将家长投诉约束在理性的范畴,消解教师对投诉问责的内在疲劳感和冲突感。
2025年03期 v.37;No.219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闫建璋;尚文华;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研究的深入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学历经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合理化探索学科基础、合法化探究学科身份、合规化研究学科体系的递进方式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学科建设的三大体系看,其经验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制度建设稳步前进但缺乏统筹;学术理论知识逐至明晰但未成体系;话语体系构建已有初探但共识尚浅。展望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学将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应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统筹构建学科制度体系;强化学术创新研究,加快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完善学科认同机制,推动构建学科话语体系。
2025年03期 v.37;No.219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红;桑琳洁;童宏保;
中国教师教育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进程,这一过程亦伴随着教师教育模式的不断演变。靳希斌将教师教育变迁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开创性地从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整体需求水平这四个核心维度进行归因分析。靳希斌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变迁的四元归因理论,既深刻揭示了教师教育的自身逻辑,又体现出跳出教师教育看教师教育的宽阔视野,丰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对当前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格局下推进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37;No.21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